闽都镇山 清心福地 | 千姿百态鼓山亭
时间:2022-07-12 13:04
 ,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。多建于路旁,供行人休息、乘凉或观景用。因为造型轻巧、选材不拘、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之中。


游客走进鼓山,随处可见造型精美的亭子,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,为自然山水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。不少亭子,几经损毁、几经修葺,其中承载的历史、积淀的故事,更令鼓山显得深沉而厚重。


布局独特的“七里七亭”

 

 

游客登鼓山,首选的往往是千年古道。长约七华里的古道穿七亭而过,形成了“七里七亭”的独特格局。古道台阶设计合理,素有“黄金尺度”之称。道上的七座古亭,不仅可供休憩、可供观景,各自都还有一段段吸引人的历史故事。




“七里七亭”的传说

相传,古时涌泉寺与西禅寺同为闽刹巨擘,规模相似,影响相近,排列不相上下。然而在享用人间香火上一盛一衰。民谚有“兴鼓山败西禅,兴西禅败鼓山”之说。当时正值鼓山香火旺盛,准备修筑上山石径。有人向寺里献策,建议石路中间铺以长石,两边缀以杂石,防止路滑,方便来往。方丈采纳了这个建议。不料石径修成后,涌泉寺诸多不利。一些人遂认定此建议乃西禅寺所为,路径呈蛇形,“蛇窜燕窝”,必生祸端。于是,在山门附近竖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石碑,镇住“蛇之七寸”,又在进山石径沿途盖数个亭子,把“蛇”斩成数段,使它不能作怪。因此,鼓山石径上的七座亭子都建在路的中间。


闽山第一亭

闽山第一亭,也是登山古道的起点。该亭原名“通霄亭”,始建于宋嘉熙间(1237—1240年),意为由此通往高耸霄汉之绝顶。后来,因理学家朱熹所题“闽山第一”匾额,而更为现名。



穿亭而过,便可见“祝圣万年山”碑亭。碑亭始建于宋淳熙丁未年(1187年),内壁镶嵌“祝圣万年山”颜体楷书石碑。清黄任《鼓山志》中以“祝圣万年山”为鼓山别称。从登山道入口处望去,形成“亭中套亭”的景观,是鼓山名景之一。




东际亭


过了闽山第一亭,左侧不远处便是立于石桥之上的东际亭。原先这里流水一弯,汩汩作响,上面架一块石板,名“东际桥”,桥上覆有亭子。明代礼部尚书、闽剧始祖曹学佺曾在此题诗:“此际将登岭,深林待日回。却于山寺外,更有野亭开。静听泉吟石,闲随鸟步苔。半岩僧已下,闻客喜归来。”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,原来的古道经此上行。后几经调整,现有登山道已不再绕道穿过此亭了。




观瀑亭

一路向上,渐入佳境。石阶旁种植了樱花、桃树、枫树等观赏性植物。一路赏花闻鸟鸣,令人神清气爽,很快便到了观瀑亭。曾经,在这里抬头就可以看见飞瀑倾泻而下,虽然不大,但也壮观。因此,刚建亭时得名“听涛观瀑亭”。由于气候变化,现飞瀑不再,亭却长存。



乘云亭

从观瀑亭再往上走257级石阶,来到乘云亭。古时候,这里四周种有很多梅树,在梅花盛开的季节,就像片片彩云环绕其间。亭子周围常有云雾弥漫,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云端天外,所以最初这儿名叫“梯云亭”。




亭前一块岩石上,刻着楷书“灵泉 ”。以往岩下长年不断涌淌一股清泉,故该亭又名“灵泉亭”,俗称 “水亭”。



半山亭

从乘云亭上行,很快抵达半山亭。顾名思义,到此已是半山,恰好是古道1000米处。这里山势较高,常有雾气缭绕,既可在树荫下品茶、谈心,也可从林间眺望闽江,风帆沙鸟,尽收眼底。




石磴路边的岩石上,有一首楷书五律,其中“乾坤俯仰间”五个字,很好地概括了上山、下山、俯视、仰视的整个观景过程。




茶 亭

从半山亭再往上,山路愈加险陡,景色也更加奇绝,很快又可见到一处亭子。因亭子附近有茶园,出产曾被选为贡品的鼓山半岩茶,所以俗称“茶亭”。



这座亭的规模和档次是七座亭里最高的,分为上下两层,中间供有佛像。传说,清乾隆时福州郡守李拔登山至此,累得汗流浃背,气喘吁吁,往前路途还很远,半途返回又心有不甘,于是就在亭旁岩石上题刻了“欲罢不能”四个大字。这四个字很好地描绘了当时郡守的心态,同时也激励后来人不要轻言放弃,勇于攀登。



更衣亭

过了十八景,再往上走不到50级台阶,就到了更衣亭。更衣亭为“七里七亭”的最后一亭。这里离涌泉寺只有约一华里了。



亭柱上刻有清代诗人杨庆琛撰书的一副楹联:开门曾仰前王节,入寺还更此地衣。上句中的 “前王” 指的是闽王王审知。相传,当年闽王每次到涌泉寺进香礼佛,都要在此换上袈裟,然后步入山门,既表示对佛的尊崇,又不失自身的威严。而游客平时登山到此,也已经是汗流浃背,再往高处寒气越重,因此最好也换掉汗湿衣裳,甚至还常需添衣。

 


充满禅意的两座古亭

 

除了登山古道上的“七里七亭”,还有若干座古亭散落山间。其中,最有韵味是驻锡亭和水云亭。驻锡亭位于涌泉寺山门 “无尽石门”的东面。“锡”就是锡杖,僧人行路时都要拿着,“驻锡”也就是僧人驻足的意思。原来这里有一条溪涧,两岸垒石为桥台,上架以条石,东西走向,称“驻锡桥”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 僧兴隆在桥面增设单檐歇山顶的四角木构方亭,名驻锡亭。上为亭、下为桥, 造型别致,亭后的石阶可通往灵源洞。




顺着古道拾阶而下,穿过观音阁,峰回路转,一座红墙古亭映入眼帘,它就是水云亭。因亭建在凤尾坂上,俗呼 “凤尾亭”。宋淳熙间,涌泉寺住持元嗣为赵汝愚而建,因亭下常云遮雾掩、水天一色, 故名 “水云亭”,颇有“水云之胜”的意思。清福州郡守李拔《水云亭》 诗曰:“心静世途不竞, 鉴物空理长分。看来化机妙契, 只在明水净云。”点出取名水云亭的寓意。由于传说朱熹在此居留,该亭又称“朱子亭”。如今,厅内还供有朱熹自画像。





水云亭外墙上留有一方赵汝愚留下的摩崖石刻(下左图)。朱熹到此处游览,目睹好友赵汝愚的题刻,有感而发,于是在附近岩壁上留下一方行书题刻应和(下右图)。两人以石为媒、以诗传意,尽显惺惺相惜之情。


造型别致的仿古亭子

 

除了历史上的古亭,鼓山后期陆续建起了一些仿古亭,比如涌泉亭、印空亭、报恩亭、望州亭、俯州亭、莲花亭等等。它们有的与新建的“松之恋登山道”、“勇敢者登山道”相配套,有的点缀于十八景公园、相怀梅园等重要景观的节点,有的矗立于视野广阔的观景台之上。它们造型各异,或雕梁画栋、或简洁古朴,千姿百态,美不胜收。




无论是古道上的“七里七亭”,还是造型各异的仿古亭,它们因地制宜,因势而建,以其绰约的风姿,把鼓山装点得更加秀丽、更为迷人。 登山的游人走累了,亦可停下脚步,憩亭而息,听松涛阵阵,享凉风习习。

 

得闲到鼓山的亭子里坐一坐吧

于山水之间觅得闲情

让平时那根绷紧的弦自在飞扬


 



来源:福州市鼓岭管委会
附件下载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政策文件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