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山极顶
文\俞元桂
“鼓山高耸闽江头”,海拔约一千公尺,顶峰常有白云缭绕。在闽北,它何足称雄,只是坐落在这可以远眺沧海的地方,就不能不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想了。
我客居榕城有年,鼓山不知游过多少次,去的是位于山腰的涌泉寺和喝水岩,它们以丛林的壮丽和丘壑的幽清知名,顶峰就未尝涉足,叫我高兴的是,依赖汪杨两君的扶助,竟得到一次游赏的机会。一些旅游指南,介绍鼓山之所以得名时,往往这么写,“据传因山巅有一巨石,其形如鼓”。这个远望像桃尖模样的顶峰,确实是一座硕大的石岩,或许说是许多巨型岩石的集聚体,斜面、平凹或间隙覆盖着沙土之处,蔓生着浅绿的叶端微呈枯焦的茅草,墨绿叶丛簇拥着的深黄小野菊,和稀疏低矮的小松树,因土层过薄,风势过猛,它们失去了良好的成长条件,但仍昂然挺立,搏斗着四面来风。我心中不禁涌出敬意,在这么寂寞而艰难的环境里,它们还是拼尽全力展现出坚韧的品格。游客的心态显然复杂得多,留传下来的摩崖刻石便是明证。有刻着“鼓顶”、“高与天齐”的,表达了一股壮怀,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得心境;有刻着“振衣”的,出处是左思的《咏史》,“振衣千仞冈,濯足万里流”,表示了遁世高蹈的倾向;有刻着“欲从未由”的,大概站在高山之巅动起了飞升的意念,可又飞不起来,不禁发出这般慨叹;有刻着“天风海涛”的,只是静静地体验大自然的脉息,在与之契合的片刻中得到乐处。我欣赏这后一种,既不志得意满,又不消极避世,大概算是老年人的一种健康心境吧。“欣于所遇,暂得诸已,快然自足,曾不知老之将至。”类似于《兰亭序》中所说的这么一种境界。我们提倡老有所为,在其中穿插着片段的优游,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呵。
山巅,太阳高照,山下低空仍漫着一重薄雾。向西北眺望,鹫峰山脉延伸开来的峰岭、丘陵、山地漫涌而来,因高空白云舒卷,在阳光映照下,染成了一道道老苍、深蓝、浅翠等多色调、多层次、连绵起伏的山的屏风,这是仰望或平视所无法看到的壮丽景象。
俯瞰左边的山峦,深厚而凝重,由土黄沙壤上的绿色植被画出的一重重赤褐带着浓绿的弧形线条,深划着它们多变而有节奏的轮廓。中国山水画中挥写山的纹理和阴阳向背的皴法,确实是一种传神之笔。涌泉寺和灵源洞,隐藏在山半的参差绿树之间。
眼下的乌龙江和台江(白龙江),像两条灰白色的闪光飘带,逐渐靠近马江会合,逶迤东去,出海口迷朦泛白,海天混成一片灰雾,江中到处浮现着不同形状的沙洲,江面也变窄了,想得到这是大自然在起劲地为福州市造地。
横陈在脚下的大地上的一切,田畴、村落、水泊、桥梁、公路、楼房、这些人造的第二自然,像美丽的图案,是人间的仙境,看去是那么熟悉,而又那么神奇、朦胧,阳光穿不散地表的薄雾,叫我有雾里看花之憾。有人说,晴天无片云时,可以远眺闽江口外烟波,山下景物历历在目,我今天已无缘消受了。此时,我脑海里袭来许多诗词佳句: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;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;“江山如此多娇”……许多名句中所体现的沧桑之感,代谢之悲,漂泊之叹,自负之辞,报国之志,不一而足。登临江山,总会使你得到一些感悟,生出一些感喟,万千好句是写不尽的。最使我萦怀不置的是王安石的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在最高层”一联,这是荆公未居高位时自抒抱负之作。我今天的应景,登高望远,确可统观全局,但有些地方并不能完全看清楚。身在高层,却颇畏云遮雾闭,必须尽力避免,望远还得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;何况今日的城市,多为自身排放的废气所包裹哩!眼前景物,给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。想着,想着,不禁失笑了,自放于山水之间,却要执意去联想人事,可见热心处世的读书人要获得“快然自足”的境界,实在不太容易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