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子站>鼓岭资讯>图片新闻

又上新啦!“双鼓”文创,纪念好礼 第三期

发布时间:2020-11-02来源:鼓岭旅游服务区

 

蹬险林深一径斜,

忽闻鸡犬见人家。

半岩结屋还依树,

疏竹围园尽种茶。


千呼万唤始出来~~文创系列第三期,阿岭就和大家聊聊“茶”

 

 

名山、好水、佳茗似乎总是有缘。鼓山的龙头泉,清冽甜美,名扬四海;事实上,鼓山种茶的历史也颇为悠久。




明万历《福州府志》:“茶,诸邑皆有,闽之方山、鼓山为最…”当时称“柏岩茶”或“伯岩茶”,又因历史上茶园位于鼓山半山腰,且茶树倚岩生长而得名“傍岩茶”后称“半岩茶”。






鼓山半岩茶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,一度曾为贡茶。直到今天,沿登山古道经半山亭到“路通仙苑”,沿“桃源洞口”向东至舍利窟、芙蓉溪一带,仍能寻找到一处古茶园遗址。古道上茶亭遗址、记茶事石碑、旧茶园遗址、水晶山茶园,以茶命名的茶洋山景点以及涌泉寺沿袭至今的普茶习俗等,无一不承载着鼓岭鼓山悠久而厚重的茶文化。





鼓山半岩茶条索细短,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,初人口似觉平淡,回味则鲜爽甘醇,若用龙头泉水冲沏,倍觉素雅,气味芬芳,齿颊留香,经久不渴。



鼓山半岩茶由于产量不多,过去多为高官显爵所享用,或作贡品上缴官府,少量由寺庙馈赠施主、接待游人。而今,我们将鼓山半岩茶结合摩崖石刻设计了一批伴手礼,让每一位游人都能将这名山好茶带回同亲友分享,在杯盏茗汤中话“鼓山之旅”的闲适欢愉,在清雅茶香中感受鼓山浓厚的人文底蕴。




介绍本系列的半岩茶伴手礼首先阿岭要和大家谈谈鼓山的摩崖石刻“竺道生摩崖造像”。



竺道生摩崖造像

 

 

竺道生摩崖造像,位于灵源洞南侧溪涧西壁。造像东向,阴刻,高245厘米,宽190厘米;竺道生结痂跌坐于蒲团,头戴僧帽,身穿僧袍,双手捧读经书。像左侧有4行草书,文:顽石点头。庚午夏日与王清祖、王灼祖、林士新、林继山……游到此。

 

 

 
 

这款半岩茶采用原木色礼盒装,古朴典雅,外盒上是烫金的摩崖石刻“顽石点头”及清代文人赵至淳的《忘归石对雨》

 

潇潇风雨洒梅花,

石灶疏烟共煮茶,

满洞寒云浑未散,

半床清梦寄僧家。




礼盒内又分红蓝两组,高饱和度的互补配色,与原木外盒形成强烈对比,鲜活又不失稳重。







这款半岩茶采用了自然绿色的竹盒包装,手提袋上是烫金的摩崖石刻“忘归石”,黑底为衬,黑金对比,凝重贵气。





忘归石位于蹴鳌桥边,西向。摩崖高220厘米,宽80厘米。楷书,纵2行,正文字高70厘米,宽56厘米,旁款字径7.5厘米。此文为北宋名臣蔡襄榜书。




竹木外盒的腰封和内置的琉璃纸设计也运用了摩崖石刻“竺道生摩崖造像”和清代文人赵至淳的《忘归石对雨》,使该系列的设计更设计具统一性和整体性。精妙的包装设计让品茗也充满仪式感。




谈到茶,自然也绕不开好茶具。秋高气爽,亲友结伴,登高远望,清风徐徐,此时若能品茗论道,真是人间一大快事~~~为此我们还推出了“旅行茶具快克杯”!





便携小巧的收纳包,拎着就走,完全不占地儿;内置三个黑陶小茶杯和敦厚可掬的双层小茶壶。茶杯杯身是摩崖石刻中的“入胜、忘归、且憩”。






且憩位于法华岩石洞内。摩崖高70厘米,宽140厘米,楷书。该题刻为闽县魏徵后裔、“布衣名士”、“田园诗人”——魏杰榜书。




入胜”——吴士贤榜书,位于灵源洞西壁。行书,纵3行,正文草书,字高36厘米,宽39厘米;旁款楷书。






茶性恬静淡泊,品茗更应择优雅安静之所。明代徐渭曾说:“茶宜精舍,云林竹灶,幽人雅士,寒宵兀坐,松月下,花鸟间,清泉白石,绿鲜苍苔,素手汲泉,红妆扫雪,船头吹火,竹里双烟……”——如此看来,没有比便携小巧的“旅行茶具快克杯”更适用于各个场景的了。









当然,茶具系列也不会少了礼盒款。白瓷茶具坯质致密透明,无吸水性,音清而韵长。因色泽洁白,能反映出茶汤色泽,是饮茶器皿中之珍品。






“乘云、听水、入胜、忘归、且憩、顽石点头”——金色的摩崖石刻拓图搭配细腻纯洁的白瓷,高雅清韵;红礼盒的包装典雅喜庆,是赠礼的不二之选。

 

阿岭带您买买买:以上文创皆可在“鼓山万松湾驿站”“鼓岭宦溪镇办事处”购买哦。




一方石刻、一盏清茶,碰撞有温度有情怀的景区,用一系列精妙创意的设计,呈现出带着满满诚意的伴手礼;让您即使停下脚步,结束旅程,心中仍有所回味、有所回忆。